北京交通患“心脏病”迁都引起网民热议
河北新闻网
2010-12-21 08:03
责任编辑:石晨阳
【字号

本站搜索

    19日,北京治堵方案结束征求民意。从透露出的信息看,市民建议多集中在公交优先及征收拥堵费问题上,交管部门倾向于控制机动车增量。而最近有部分专家学者提出的“北京治堵,最好迁都”观点,引起网民热议。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北京治堵新政的具体内涵。在讨论中,引起我们深思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北京今日不得不面对交通难题?是过快的城市化?是区域功能定位的模糊?是规划的无序和落后?迁都就能解决问题吗?今天,我们邀请了城市规划和交通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探讨能理出对其他城市治堵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北京“患病”

    NBD:国贸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调查问卷显示,白领对国贸地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通拥堵上。最近一段时间,北京CBD又提出要东扩,市民反响强烈,认为这是“堵上加堵”。管理部门则表示将要建设地面公交环线,国外有什么经验吗?

    冯长春:首先,北京需要做出调整。加大公共交通的力度时要注意地上地下协调统一和衔接。马上开通的大兴地铁线就能做到地铁连接楼宇,不出门就可直接进入办公区域。

    我认为CBD交通密度过大,要开发地下资源,让楼与楼、街道与街道之间通过地下连通。举个例子,我在日本名古屋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工作的时候,从宾馆出来后在地下空间步行,10分钟就可到办公室,根本不需要在地面“转换”。中午吃饭也在地下的很多小餐馆就可解决,饭后在写字楼的5、6层图书阅览室阅读,然后直接到20多层的办公室,这种垂直的交通使得出行者需要接受的服务、交通都在地下完成,减少不必要的地面交通活动。

    牛凤瑞:北京市行政辖区是1.67万平方公里,适宜建设城市的地方主要是平原区。北京市建设用地的上限是6000平方公里。北京市现在统计上是有1800万人口。北京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比较收益,所以人口增长的趋势不可遏制,和它有限的城市用地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的直接结果是中心城区的高度拥挤,以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房价上涨。

    NBD:“当斯定律”告诉我们,路修得越多,车越多;车越多,路又修得越多。指望通过大量兴建道路,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难题。

    冯长春:北京路特别宽,路网密度也比较细,但却没有更好地利用。澳门和香港,在不宽的马路实行机动车单向行驶,减少了红绿灯,让车尽管速度不快,但却跑了起来,也很好地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何东全:还有一个问题是周边地区的配合问题。试想,如果北京市周围的新城,包括周边河北省的地区全面采用传统方式建设小汽车支撑的城市,北京的拥堵状况可能在未来的10年中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政策处理上,应该有所细分,首先应该保证城市新的建设增量必须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理念去规划和设计,保证新城不犯错误,同时对旧城通过改造等手段加以改善。

    “拆解”北京

    NBD:著名学者梁思成曾预言:“北京城不会‘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现在看来这个心脏病已经来了,最近网络在热议中国是否需要迁都,如何看这个问题?

    冯长春:我不觉得迁都这么容易实现。世界各国首都大部分都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韩国也一直说要迁都,但也迁不了。我建议分散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而不倾向于外迁。确实曾有人建议把政府迁到廊坊,也有人提出把集中在市中心的行政部门迁到通州,结果未能实践。

    NBD:大城市外迁真的难吗?

    牛凤瑞:肯定难。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和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定位是多样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学界、金融等等,这几年很多学者和官员都在说迁都或者转移一部分中心到别的城市,结果呢?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头衔越来越多。

    城市形成与它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文化意义等密切相关。就以大家质疑最多的金融中心为例,很多人都说金融中心完全可以让给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需要对经济更强有力的掌握,所以各大国有银行的总行多设在北京,这同时又吸引着外资和民营银行来靠拢,继而形成金融调控中心。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